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开始播出。在第一集《举旗定向》中,公开了一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的小故事……
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
陈望道先生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回到祖国,6月应聘来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语文老师,讲授一些新的文艺理论。在校时主持制定《国文教授法大纲》,推动国语改革。
因为各种新思想的进入,学生写的“非孝”、“废孔”、“共产共妻”的文章被查办,著名的“一师风潮”由此而起。陈望道与学生们一起经历了这一事件。之后陈望道回到故乡义乌,着手翻译《共产党宣言》,并于1920年6月加入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49年后陈望道历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令人意想不到又深感敬佩的是,《共产党宣言》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译出的。当时陈望道先生在一间简陋的柴屋中进行翻译工作,屋子矮小、破旧,三面墙壁均有许多缝隙,屋里没有其它家具,只有既当书桌又当床的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陈望道先生就在这里试译中国第一个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先生作为杭州师范大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先贤,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辟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96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史相结合的96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96年,陈望道先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