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记湖州市聋哑学校校长顾海琴校友
湖州市聋哑学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校园里没有气派的操场,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关爱。从1987年建校至今,它一直安安静静地坐落在湖州市的城郊,冬去春来,时光流转间一花一草都在悄然变化着,唯一不变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以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
顾海琴是我校杭州师范大学的中文系校友,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年女校长,她质朴无华,温柔细致,25年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她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践行并诠释着作为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25年前的夏日,刚刚跨出学校大门的顾海琴由于德智体美各项优秀被分配到湖州市聋哑学校任教。说起初到学校的情景,顾海琴依旧印象深刻,她笑着说:“我应该算是伴随着学校一块儿成长的。那是湖州市创办聋哑学校的第一年,教学模式,学生选拔条件,经费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从教之前并没有学过手语,因此顾海琴和其他老师一起赶赴绍兴进行专业的教学培训。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要想精通手语,那远远不够,所以,自学手语成了顾海琴闲暇时最重要的娱乐活动。等到开学,顾海琴自信满满地站上三尺讲台,但是当她面对一群看不懂手语,无法表达的聋哑学生时,她还是有些无措。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年轻的女孩心存热血与激情,耐心地摸索探究,从点滴入手,教导学生们学会“听”各种声音和“说话”。“语文,数学我都教,那时候学校老师人数不够,大家都是一个人教好多门学科的……当时我还教体育呢。”说起这些的时候,顾海琴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神采飞扬的年纪。
因为年轻,所以不觉得劳累。因为热情,所以甘于奉献。顾海琴在与聋哑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体会到他们的悲欢喜乐,她渐渐意识到聋哑孩子无法真实感知大千世界的奇声妙语,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被社会接受,拥有幸福的童年,这是何其不幸之事。也是从那一刻起,顾海琴的心日渐坚定,她默默告诉自己:要教予学生知识,给予他们关爱,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人。人生有涯而爱无涯,风雨飘摇一路走来,顾海琴从未忘记过当初的决心,她将关爱细心地洒向学生心田,她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校之长。
对于学生来说,顾海琴更像是亲人,是伟大的母亲。学校接收的很多孩子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观念陈旧,正因为这样,很多聋哑孩子得不到父母之爱,内心孤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双休日顾海琴会接几个学生回家,陪着他们玩耍学习。渐渐地,有更多的老师加入到接学生回家过双休日的行列中来,师生间的关系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更加亲密无间,孩子的心扉被打开,纯真的笑容格外温暖。有次半夜,一个学生急性病发作送往医院,陪在学生身旁寸步不离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顾海琴和聋哑学校的老师。几千块钱的医疗费让一个家庭不堪重负,到最后,还是学校凑了钱帮忙交的。如此种种,在顾海琴看来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她说:“这还远远不够,我只是尽了我自己的努力罢了。”家庭与学校之间,她不假思索地将天平倾向学校这一边,把原本给予自己孩子的爱分出一大部分给了聋哑学校的孩子。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作为一名校长,她兢兢业业,管理有方。学校现有学生122个(最多的时候有210个),在聋哑学校中算得上规模庞大。九年制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初中毕业,顾海琴深刻地明白,他们并不只是单纯地教予学生知识,更重要地是,他们陪伴着学生成长。学校采用类似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以提高聋哑学生的自理能力;生活老师24小时交替值班,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生活状况。“我认为我们学校的教育和普通学校不同,我们的教育是生存教育,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心智健全的人”顾海琴如是说。二十几年来,学校的办学经验日渐成熟,分层教育成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智力状况,听觉受损程度等,开设口语班,专门进行一对一,一对二的训练,尽可能地让学生回归正常生活。家长与学校间的互动也在校方的努力下日益增多。从最初的三个月放一次假到如今的每周放一次假,顾海琴通过组织开展家长会,家长讲座等活动拉近学生与家长的距离以改善亲情匮乏的状况,让学生学会感恩。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赠帮助给了聋哑学校持之以恒的动力,看着学校公告栏上贴出的支出明细,我们知道,这所有的一切都用在了学生身上。
丝丝入扣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滋润后的大地,在灿烂的阳光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顾海琴的爱,就像这无声的春雨,养育着一个个残缺的聋哑儿,为他们编制出充满梦想与希望的童话。
“我有一个愿望,如果能够从0岁起对聋哑儿进行干预,那是再好不过了。”虽然由于经济条件,城市发展水平的限制,顾海琴的愿望还不能够实现,但是我们知道,总有一天她的美好愿望会成为现实。
【顾海琴】
顾海琴,女,1969年生,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湖州市聋哑学校。从事听障教育25年,曾荣获湖州市委级先进工作者、湖州市残疾人三项康复五年工作先进个人、湖州市优秀教师、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湖州市第七届教坛新秀、湖州市第三届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