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校友刊物
师大情缘
校史钩沉
廉洁宣传

俞炯玲

发布时间:2011-10-10 浏览人数:1231

  

我有我的选择
 
——访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俞炯玲校友
 
刘禹婷
 
  六月的午后,雨过天晴。钱江新城的金融核心区内,闪耀着宝蓝色光芒的交通银行大厦巍然矗立。我们在此拜访了我校80届毕业生、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行长俞炯玲。
  采访伊始,她亲切地问起:“你们都是哪里人?看到过当地的交行吗?”然后如数家珍地与我们聊起各地交行。几句话巧妙地主导了话题,让人不禁联想到,读中文系的她当年或许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才女。
选择中文系,大学改变人生
  1977年,高考的大门刚敞开,出于对读书的热爱,她也参加了高考,报了理科专业。不久,她却收到了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
  去不去读大学?她有确定的答案,却依旧面临着两难问题。一方面,她已经从农村上调到工厂工作一年半,是青年工人中的佼佼者,更是厂里重点培养的团干部;另一方面,用母亲的话说:“读出来万一分配不好,还不如现在工厂怎么办?”最后,父亲站出来为她说了好话。
  “我是清醒地选择了读大学,却是糊里糊涂地来了杭师大中文系。大概是第一届招生,看看我的中文成绩还不错,就把我调剂到中文系了。”俞炯玲回忆道,“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就抱着读读看的心理,没想到中文系那么好!”
  她在中学时就偷偷阅读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那时这些书可都是“封资修毒草”,是禁书),一入中文系便如鱼得水,她兴致勃勃地徜徉于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涉猎了大量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外国文学,书中对现实社会的全面剖析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高考,我这辈子或许当个厂长,但绝对当不了银行行长;读大学,开阔了我的眼界,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选择经济,忘我才有自我
  1994年,39岁的俞炯玲已是杭州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她却突然向领导提出要去“与经济有关的部门”。不久,她出任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
  说起原因,还是“和性格有关”。原来,她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团市委,先后任秘书、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后又调市委组织部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多年的行政工作,使她对政府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制了如指掌,“政府行政部门能给予我的知识已不多了,再待下去就是重复;想学更多东西,想更了解社会,就要触及社会的基础——经济。”至于亲朋好友说她放弃了前途,她笑着反驳道:“你说我放弃了前途,我说那只是仕途。我本是布衣子弟,仕途非我所图。我要的是一个做事的舞台。人要学会舍弃,忘我才有自我。”的确,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初到银行,非专业出身的她遇到了很多陌生理论,她泰然处之:“我不算笨,悟性还可以,读大学又培养了我的学习能力。我自学,原有的社会经验和阅历还会加深我的理解——努力一下不会难。”她就这样把过去的人生归零,从货币银行学、金融学到会计学,补习专业知识;半年后她就考出了经济师。她鼓励外行人:“专业背景不过是人为贴的标签,不过是别人比你早看四年的书。人们比你早走的路,你加快脚步赶一下是可以赶上的。”
选择交行,女行长真诚执着
  作为金融界女性的成功代表,俞炯玲身上体现着女性高管特有的执着、细致、对规范的注重和对完美的追求。
  在银行的经营上,俞炯玲主张“识势、顺势、乘势”。在银行的发展上,她讲求“加快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稳健贯穿其中。这尤其考验她对数据、知识、经验和直觉加以综合的判断能力。比如一家公司的报表显示其资产好,负债不高,但坊间传说该企业老板很喜欢赌博,她就会谨慎处理。
  在银行的管理上,俞炯玲提出“和谐管理”。她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看实绩用干部,不看唱功看做功。”她任行长以来,多达十几名中层干部因考核业绩不佳被降职甚至免职,但从未因此发生激烈冲突,这令总行和其他分行都感到惊讶。“今年我找一个中层干部谈话,说要免掉他,他说理解;我说希望去什么岗位?他说‘行长,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都没法再说第二句。”在感激这些干部理解的同时,她也经营着管理的信用,“我从不把不称职干部作同职级安排,但也不把人看扁;这个岗位不适合他,也许他在另一个岗位上可以发光发热。在我这里,免职和起用都习以为常,前提是我真诚待人。”
  俞炯玲坦言:“学中文让我知道,企业和社会要和谐,才有长治久安;组织部的工作让我明白,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归结于人。促成人和企业、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想上班、爱上班的工作氛围,这就给别人带来快乐,也促进企业进步。”“我没有特别远大的人生理想,只觉得人在社会上走一遭,总该带来些益处;让社会由于我而进步,周围的人由于我而快乐。”自04年浙江交行实施全省紧密型管理、一体化营销模式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资源进行了大整合,全行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有了大提升。
  从94年来到交行,到03年回到杭州出任行长至今,她已与交行风雨相伴17年。“我刚来交行时,贷款规模只有20几个亿;但去年仅利润就达38亿,今年的指标是46个亿。这几年经济政策时紧时松,我们却每年都应对自如,年年拿先进。”回首奋斗岁月,她也曾遇到过种种困难,但她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因为我从不抱怨,从不退缩。毕竟,到银行是我自己的选择;路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人强迫你走。”
选择未来,做好今天再说明天
  作为行长的俞炯玲,还是浙江省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浙商理事会主席团主席、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因为追求完美偶尔也会感到疲惫。“女人最好别当高管,那是用青春和美丽作为代价的。”她的日程不能用时间表达,“一早就到行里,一直工作到晚上回家睡觉;我连爱好都没有,看电视都是一种奢侈。”
  奔忙于事业,俞炯玲依旧不忘对子女的教育,说起儿子,她的骄傲就写在脸上:“他很独立,是剑桥大学的博士呢。”她致力于引导儿子做一个心理健全、道德高尚的人,教他分析事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却从不检查作业和成绩单。“他在19楼上写博客,说他的成长得益于一个民主的家庭,家长给他充分自由,不逼他做不乐意做的事。”她又笑着轻声补充道:“主要是我特忙,没功夫管他。”她只是作为儿子的强大支撑,“不管他遇到什么问题,我往往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的,放宽心吧’。”
多年来,俞炯玲一直关注母校的发展:“我希望杭师大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杭师大的特色是什么?杭师大要考虑能做什么,能给予学生什么?确定目标,后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恰逢毕业季,俞炯玲学姐也对大家提出了就业建议。一是不要被名利所束缚,也不要树立偶像,因为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心态要保持平和,要脚踏实地,就像我最初被分配到团市委也非自愿,但我依然把工作做好。做好了今天,方能选择明天。”二是不要被专业所限制。“选专业就和毕业分配一样有很多偶然因素。一个人要明白你需要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去摸索、选择你的道路。”
  采访结束,我们留意到俞炯玲办公区的设计主题是流动的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人不禁感叹,纵使时光流转,环境改变,身份转换,俞炯玲学姐对自我选择的那份执着却从未改变;正是这一份淡定的执着,使得她每一次转身都那么完美,每一次经历都那么传奇;人生也因此倍加丰富、饱满。
  
【俞炯玲】我校1980届中文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团市委,先后任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1985年8月至1994年9月在杭州市委组织部先后为秘书、副主任、部务会议成员;1994年9月至2001年1月任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副书记;2001年1月至2003年5月为交通银行总行党委组织部副部长;2003年5月至2004年12月任交通银行杭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2005年1月至今任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兼任浙江省第十二届党代会代表;浙商理事会主席团主席;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