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校友刊物
师大情缘
校史钩沉
廉洁宣传

谢立昕

发布时间:2010-11-20 浏览人数:1203
 
 
十年磨一剑   百炼终成钢
    ——记我校优秀校友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立昕
 
姚婷婷
谢立昕简介:我校80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1980年起担任教师,先后在嘉善县教育局、文化局、交通局宣传部从事管理工作。现任嘉兴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他赶上了那样一个时代:十年浩劫夺走了他手里的书,远离学堂,却没能扼杀他上大学的念头。下乡做知青,他依然刻苦学习,向往着有一天能够再回到校园。1977,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突破重围,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圆了心中的大学梦。
  他就是我们杭州师范学院第一届中文系毕业生谢立昕。
 
高考1977—“我的大学梦”
 
  自小,谢立昕就萌生了要上大学的愿望。在他的脑海里,恢宏而静谧的校园,渊博而和蔼的教授,好学而奋发的学子是大学概念的全部。可是,就在他完成高中学业的时候,由于文革,大学之门向他关闭了,这于他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他并未放弃,背起行李,响应号召,汇入了浩浩荡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在乡下的3年,只要一有空,他总不忘翻看初高中教课书和相关的辅助用书,温故知新,因为他相信只要坚定信念,他一定可以进到大学,进到他魂牵梦绕的神圣殿堂。在生产大队里,高中毕业的他也算得上是个小秀才,大队支书的讲话和发言经常要他代笔写稿,农忙季节的宣传快报由他采访编辑,县里、公社的广播站也常播报他采写的通讯稿。这种特殊的经历让他得到了一种锻炼,小小的成就也激励着他更加努力提升自己。
   1977年的深秋时节,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消息传来,犹如一阵劲风激起了千万青年如饥似渴的求学热望。谢立昕学长说当时报考者之多让他咋舌,在同一考场,考生有“老三届”的,有“新三届”,还有“应届”的,年龄、层次参差不齐。谢学长说自己很幸运,每门考试都有几道押准的试题,考得比较顺利。事后他听说,他所在的试场监考老师看了他的每张答卷后说:这位考生很有希望。终于成绩下来了,谢学长榜上有名,走近一数,发现全县文科中榜一共才15人。“考上了!考上了!”当时他情不自禁地蹦叫了起来,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带来的兴奋刹时填满了整个心灵,他隐约看到大学的大门已慢慢开启。兴奋占据了身心,又加之无人指导,谢学长一股脑儿地把自己想上的大学和专业全填上:北大、南开、复旦,继而是浙大、杭大。录取工作都快结束了,他没有等到任何录取信息,一直到国家教育部发出扩大招生名额的通知后,他终于等来了杭州师范学院的专科《入学通知书》,心理的巨大落差让他久久难以释怀,仅存的安慰:总算是梦想成真了。
  多年后在局招生办的招生档案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档案,看到了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竟比浙大、杭大的录取分数线还要高,原来是填报的志愿出了问题——都是"踌躇满志"惹的祸啊。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青青校园诸般好,西子湖畔常留恋。始知梦忆深。
 
   到学校报到时已是次年的5月。临近报到,他把自己在农村自留地收获的番薯都卖了,用换来的四五十元钱做了一件蓝色卡其军便式上装和一条三合一面料的黑色长裤。还特意骑自行车到离县城十多公里的临近的上海市枫泾小镇去买一双皮鞋。当时要买皮鞋是必须要凭上海市工业券才能买到,可他没有工业券。为了买到一双意味着自己已是大学生的皮鞋,他和商店里的营业员磨了大半天的嘴皮子。最后竟然免用工业券买到了他生平穿的第一双皮鞋。他穿戴着这一身踏进从未到过的杭城,走进了大学的门槛。
  刚去报到,班主任肖也珍看了档案中他的成绩和在下乡时的表现,便找他谈话,让他做了团支部书记。为了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他常常领队带大家去游玩,去的最多的自然是西湖了。学长说,他很喜欢去西湖看看,他觉得每次看西湖,都会有新的感受。杭城的地方差不多玩过了,于是他便计划带同学们去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但是路费却成了首要问题,因为大家都没钱。他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去校党委书记那里借校车。当时学校只有一辆校车,只做接送教师用,还从未借给学生。史无前例的,校党委书记竟然答应了把车借给他们使用。大家欢欢喜喜地到绍兴玩了一遭。之后也有别的班也去借,但都没成功。说到这件事,学长得意地笑了。
  刚刚扫去 “文革”的阴霾,一大批曾经被禁锢的影片便冲出樊笼,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当时杭师院边上就有一个露天电影场,每隔三四天便会换一部电影,而那些都是谢学长向往已久的优秀影片。而自己又是学汉语言文学的,所以看电影并不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把电影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结构乃至色彩作为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的补充。
  大学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谢学长至今仍十分感谢大学时光所给与他的。他说:“中文系虽然比不上理工科可以教人掌握技术,但是文学理论给人奠定的文化基础,思想基础,审美情趣,却是理科所没有的。我觉得,我一个文人,从教师到教育局,再到文化局,交通局宣传部等等,换了那么多岗位,之所以都能胜任,让大家感到满意,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大学时代中文系学到的知识。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当时的中文系主任马成生老师,第一任班主任肖也珍老师和第二任班主任潘慧惠老师。”
  如今,谢学长已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经济学研究生学位。但是他觉得延续自己的大学梦, 延伸大学路。我们相信这个梦会愈加得美好,这条路将愈加得宽广。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走进谢学长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便是挂在墙上的这句话“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自《论语》,大意是:为人民服务的,第一要认真谨慎地做事,第二要廉政爱民,第三要施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谢学长说他很喜欢这句话。我想,这么多年来,他也是一直在努力遵循着这句话,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
  无论在什么岗位,他始终奉行“认真”二字,这一点让他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而谢学长这样的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父亲的影响。谢学长的父亲出身寒门,艰辛和磨难造就了谢老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极富责任感的良好品行。平时,谢老对人总是和蔼友善,有人有生活困难,他会毫不吝啬地慷慨解囊。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30多年中,谢老从县人民银行的副行长转任人民公社社长和党委书记,直至最后任县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30多年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从事农村工作。他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业、农村和农民。这期间,十年浩劫也曾重伤了他,他也坚强地挺过来了。他光明磊落,克己奉公,善良厚道,兢兢业业,这份作风和情怀赢得了工作的成功,留下了公认的业绩和为人称颂的口碑。这份品行情操不仅是谢学长享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也成为谢学长一生的精神财富。
  人们常常惊叹于从谷底一下翻到峰顶的神奇绝胜,我却要赞叹谢学长这种持续稳妥进步的耐力。我们都知道,取得成功不容易,保持成功更难,能在保持成功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