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校友刊物
师大情缘
校史钩沉
廉洁宣传

张树霖

发布时间:2009-11-17 浏览人数:771

   

物格无止   勤勉追求
       —访我校优秀校友、北大博士生导师张树霖教授
孙骜丹  姚靖雯
 
  有一位老人73岁的高龄,从早到晚照常工作;有一位学者,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未曾停止过钻研的脚步;有一位老师,总是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着一种叫做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未曾谋面,但电话机那头传来的和蔼又有力的声音,使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清晰可见。
他就是我校优秀校友、北大博士生导师张树霖教授。
  
感恩母校   情系恩师
  1951年,张教授进入我校普师学习,后在我校工作。1958年,根据组织决定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张教授一直在北大主要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工作。虽然,留杭的时间并不长,可回顾起那段时光,张教授还能回忆起许多往事。张教授回忆说,在他求学时的杭州师范学校院正是处于朝气蓬勃、全面发展的好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当时全国开始贯彻体育锻炼的“劳动卫国制”,而杭师就是浙江省的第一个推广单位。因此,当时的校园内风气非常好,大家都积极响应“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的号召。张老动情地说:“我今年73岁了,每天仍然和年轻时一样工作,就是得益于那时养成了锻炼的好习惯啊!你们年轻人也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啊!”
  
  几十年过去了,张教授谈起当年的老师,还能清楚地记得老师的名字,还能讲出不同老师的特点。在张教授的眼里,当年的老师水平都很高,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令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教语文的张老师,在语音学方面造诣非常高,不单会说各地的方言,还都说得非常好;美术老师俞乃大先生,是一位漫画家,在百姓中也有很高的知名度;还有他的音乐老师顾西林先生,是当时我省音乐家协会的主席。张老还说起了顾西林先生的一件趣事。当时有很多学生都处于变声期,而一些调皮的学生总是在宿舍里大喊大叫。如果顾老师听到学生的喊叫声就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教导学生们要保护好嗓子。张教授为此非常感动,在杭师求学时期里,他感受到的不单是学校良好的风气,更是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物格无止尽  理运有常时
  北大物理学院大门广场中有这样十个字“物格无止尽,理运有常时”,张教授面对科研的态度正是这十个字的写照。他从未停止过钻研的脚步,从杭师到北大,他服从了国家建设的需要,努力去完成历史使命。可是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文革十年浩劫,学校研究不得不陷入停滞。文革后,要做实验研究的条件太艰苦,没有仪器,也没有钱去买仪器。仪器问题成为摆在眼前的首要难题。面对困境,张老等老一辈的研究者并没有放弃,他们开始自行组装激光拉曼光谱仪器,不但为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而且在此基础上还研制生产了小型的拉曼光谱仪器,方便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张老感慨地说:“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啊!有困难,不要依赖,要自己动手克服,为自己方便,也为国家做了点贡献!”
  张教授在拉曼光谱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2000年,国际拉曼光谱学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召开,张树霖教授被国际执委会选为主席,并成为国际执委会的终身委员。2004年,张树霖教授凭借“若干低维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科研成果带给他很多荣誉,可面对荣誉,张教授谦虚地表示:“比起前辈来,我觉得自己做的还很不够,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和其他国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啊!”张教授还说,搞科学研究标准要定的高,定的合适,搞基础科学的就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做中国第一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张教授正是怀着这种精神勉励着自己,也教育了我们。的确,作为做基础科学研究的,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督促着研究者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为我国的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做人做事   实事求是
  张教授的学生曾经这样评价他:“老师总是把对于国家和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扛在肩上,他是真正的值得我们敬佩的老师,为人十分正直,要求严格却不失和蔼可亲。”张教授对于他的学生,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求他们要学做人,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其次,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他说:“道德品质的好坏不仅影响的是个人,还影响到你的老师,你的学校,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你的祖国。”在当今形势下,有部分的人从个人利益出发,在学术上弄虚作假,张教授最反对这样的行为,他常常告诫学生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而他本人也是这样做的,面对我的提问,他没有丝毫掩饰,当我问他对于“物格无止尽,理运长有时”这句话是如何理解时,他坦率地告诉我,他并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句话,但是我们却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我校已经走过百年,张教授对于母校的发展感到十分欣慰,送上了祝福,也向我们提出了建议。他曾经到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去做学术报告和访问参观,发现国内的大学在房子建筑等硬件方面大都比人家的好,但是,在学术水平等软件方面上就很不如人家了。他希望杭师大在未来的硬件建设中要注重科研设备的完善。在软件上,希望学校要注重“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注重道德情操和知识水平。另外还有一点,在于学校的定位上,学校对自身定的标准要高,但也要合适。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张老一再地嘱咐我,不要只写他个人的一些成就,他接受采访的动机在于希望当代的年轻人了解一些事情,希望那些事情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是的,这样的大师无需华丽文字,但在简单中我们已体会到了一种真实,感受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那一份执着与真挚。我想这正是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