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寻访校友足迹

2024寻访校友足迹⑤| 我校1988届普师专业校友罗永军

发布时间:2024-09-03 浏览人数:137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7月10日上午,杭州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2000届本科思政教育专业、2010届教育硕士校友鲁新民受邀接受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寻访校友足迹”实践小分队成员采访。采访内容围绕鲁新民校友的求学经历回顾、职业发展感悟和对母校、学生的寄语展开。

“好的老师是一个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在谈及母校对其的影响时,鲁新民校友说道,当时有一批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坚持给他们上课,这些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敬业的态度和专业的师范技能传承下去。这正是印证了一句话,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在鲁新民校友看来,好的老师才是一个学校最宝贵的财富。

受其求学历程中诸位好教师的影响,鲁新民校友也致力于成为那样一名教师。他说,“教书育人、铸魂育人以及立己达人都是分不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成长,使其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从教二十多年,在鲁新民校友的记忆中有诸多令其感动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也令其更加坚定地走在思政教育的道路上。一谈起自己的学生,鲁新民校友的笑容便遏制不住。“我与许多学生都始终保持着联系,身为教师,可能物质上并不富有,但精神世界一定是丰盈的”“有个2017年入学的学生,由于中考失利,上高中后就一直萎靡不振。我觉得这样不行啊,我希望他能重新立志,所以便常常鼓励他,跟他保持着交流,最后他高考也是考出了满意的成绩。”为人师表,亦师亦友。鲁新民校友始终希望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的声音。

谈到未来规划,“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是鲁新民校友的心愿。一方面,作为一线教师,坚持投身教学实践,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始终是最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作为浙江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的一名负责人,鲁新民校友也希望为思政课教师搭建起交流、成长、互动、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思政课程建设、学科发展,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

“教研是一个老师专业成长隐形的翅膀”

“教研不分家”,鲁新民校友分享了其对教学和教研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是实践的过程,教研是汲取实践经验、感悟的成果,而这一成果反过来又对教学起指导作用,所以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利于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说,教研是一个老师专业成长隐形的翅膀。”

“让思政课活起来,这是一门学问”。鲁新民校友进一步分享了从教多年的感悟。“善用类比、比喻等手段基于真实情境来阐发理论观点有利于学生理解”。他举例道,“比如我们讲共同富裕,就可以用船队理论解释。决定一支船队前进速度快慢的不是最快的船,而是最慢的船,我们脱贫攻坚也是如此,最贫困的那群人就是共同富裕中最后的那艘船,只有把扶贫攻坚这个事情做好了,我们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

“本科阶段要读书、实践、交流、反思”

在采访的最后,鲁新民校友对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四点建议:读书、实践、交流、反思。读书使人拥有书卷气,实践使人贴近社会,交流使人深刻认识,反思使人重塑自我。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先导性日益加强。当今青年,生逢其时,成长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希望学弟学妹们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成长的更好,发展的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校友简介】

鲁新民,杭州高级中学政治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时事课堂”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第一层次培养人选,杭州市名师学科带头人,杭州市优秀德育课教师,浙江省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杭州市新课程培训主讲教师,杭州市教育学会中学政治专委会理事,主持和承担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出版教科研专著《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论》1部36万字,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