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正逐步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2024年7月27日下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杭师大东城中学的劳动教育教师姜鹏老师,聆听他关于劳动教育的独特见解与深刻实践。
开篇:劳动教育的时代呼唤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愈发凸显。劳动新课标中,劳动内容的变化显著,最为突出的是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一变化标志着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新课标还提出了更为具体和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被精心划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并设置了10个任务群,涵盖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等多个方面。姜鹏老师强调:“劳动技术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技能学习上,更深刻地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能力、身心健康及创新能力。”他认为,浙江的劳动教育一直走在前列,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促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时代培养全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实践:匠心独运,特色课程
谈及杭师大东城中学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具体实践,姜老师如数家珍。该校坚持人格为先、五育并进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学校制定了“毅劳”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基础改造、功能提升、开放共享等途径,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新空间,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学生成长的沃土。根据上城区劳动实践教室和校内劳动实践场建设的标准,学校精心打造了“毅田”农场、“毅匠”工坊、“毅芯”空间等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空间。例如,结合上城的“宋韵”文化特色和学校劳动教师的专业特长,学校设立了“毅匠”工坊,这里不仅有传统陶艺、活字印刷、木板水印等传统手工艺制作项目,还引入了皮革工艺、软陶制作等现代手工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变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
姜鹏老师多次参与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劳动教材的编写工作。对于杭州劳动教育历史的变迁,他有着深刻的认知和见解。他认为,从“劳动技术”到“劳动与技术”,再到“劳动”这一名称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一次次重新审视和定位。这告诉我们,劳动教育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教育或技能培养范畴,成为了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方式。它旨在通过劳动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原有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如“窄化”、“片面化”以及“形式化”、“表面化”等现象,新劳动课标进行了有力突破:明确了劳动课程要培养的学生劳动素养;构建了与劳动素养相匹配的课程目标体系;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设计了内容结构;制定了各学段劳动素养的具体要求;强化了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要求与建议。

展望:劳动教育的新征程
面对未来,姜鹏老师充满信心。他认为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带来的劳动形态与方式的深刻变化,劳动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他主张将劳动的价值和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日常管理中,通过建设新型劳动教育空间等措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他期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真谛;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树立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掌握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友简介
姜鹏,中学劳动与技术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家政专业1997届毕业生。现杭师大东城中学、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1997年开始从事劳动教学。浙江省教育学会劳动教育分会理事、杭州市劳动教研大组成员。多次参与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材、劳动教材编写。获得过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优秀科普志愿者、区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995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家政专业,1997年分配进入杭州市采荷中学担任劳技教师,2002年调入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曾先后担任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工会主席、校长助理、副校长,2008年6月起任杭州市采实教育集团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