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寻访校友足迹

2025寻访校友足迹 ⑧|我校2008届小学教育专业校友黄鼎汉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人数:44 文章来源:


713日下午,经亨教育学院“循师道,品师德”寻访校友足迹实践小分队队员金晨希、徐谕喧前往杭州市文津小学,对我校2008届小学教育专业校友、现任文津小学与文晖实验小学校长黄鼎汉展开了深度访谈。在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黄校友以其真挚的教育情怀、丰富的从教经验和深刻的教育思考,为实践小分队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从求学到从教的心路历程。

求学杭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杭师大培养的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在江浙沪地区肯定属于比较顶尖的水平!”黄鼎汉校友谈起母校时充满自豪。

回忆起大学生活,特别提到“六艺节”这个特色品牌活动。作为当时的学生会主席,他深度参与了活动的策划组织。“不是选拔尖子生表演,而是给每个同学展示的机会”,黄鼎汉校友强调活动的初衷是全员参与、共同成长。活动设置的说、唱、弹、舞、书、画等单项比赛,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师范生不一定能样样精通,但需要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专长”,这种理念至今仍影响着黄校长的办学思想。

在专业课程方面,黄鼎汉校友深情回忆了几位恩师,例如谢广田院长教的教学科研课程,不仅教会了他们教学论文的写作,更教会了他们怎么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任维新老师的影视鉴赏课让他们学到了怎样把握文本的精髓、如何有建设性的提出一些观点,这对于小学教育专业技能来讲也十分重要。沈杰老师带着男生上武术课,练少年拳的同时,还教会了大家如何组织队列、队形、喊口令。“杭师的老师们不仅教知识,更是育人”,黄鼎汉校友感慨道,“他们关心我们的实习就业,甚至会在课后主动询问我们在实习、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在杭师大的四年,黄鼎汉校友还通过志愿服务等活动锻炼了综合能力,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哥哥姐姐服务队”做志愿者时,学会了如何策划活动和组织协调,掌握了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正如他所说:“杭师大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教筑梦教育强则国家强

黄鼎汉校友在访谈中回顾了他在丽水遂昌的支教经历,这段经历不仅圆了他的支教梦,更重塑了他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都怀揣着支教的情怀,而自己很幸运能在工作四年后获得这样的机会。

在遂昌支教一年期间,他承担了科学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这并非自己的主专业领域,但凭借见、实习期间打下的跨学科基础,他成功地将科学知识带给了那里的孩子们。这段支教经历让黄鼎汉校友对教育公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坚定了他“教育强则国家强”的信念。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他也特别提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促进教育均衡提供了更多的新可能,“无论是实地支教还是线上教研,都能让山区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种认识也促进他在未来的工作中积极推动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学校积极参与杭州市“美好教育”共同富裕促进山区4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与临安博凯实验小学、建德安仁中心学校结对,定期开展各类交流活动。

跨学科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打破学科边界,和整个生活世界建立连结

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比较热点的话题,而黄鼎汉校友在这一领域一直走在杭州市的前沿。STEM教育结缘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的杭州市拱区与美国印第安纳州开展的“平移课堂”教育合作项目。当时作为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的骨干教师,他有幸以教育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了项目中。“我们不断地观察、学习、消化,最后再转化为适合中国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黄鼎汉校友回忆道。这段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了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的精髓,即重视知识的迁移应用,通过真实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双减”、“三新”等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新课标提倡各学科拿出10%课时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新背景下,都需要学校主动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借助《植物医院:基于“生命教育”的小学育人活动路径探索》、《“拱墅WALK”学程周:基于场域学习的小学实践育人方式创新设计与实施》等省市课题的立项与实施,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真实情境驱动问题,概念任务作为统领,依托工具亲历学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打破学科边界,和整个生活世界建立连结,留下成功的体验或是失败的教训。

面对当前师范教育仍以分科培养为主的现状,黄鼎汉校友建议师范生要主动突破专业壁垒,提升知识短板,提出“现在是‘一专多能’的时代,语文老师也要懂科学,数学老师也要会艺术”。他特别推荐利用网络资源、人工智能拓展视野:“AI智能体、B站等平台上有很多大量优质教学资源,这是当年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便利条件。”

殷切寄语:多实践,多思考,多尝试

在访谈中,黄鼎汉校友结合自身从教经历,为未来也要踏上教育岗位的学弟学妹们提出三点宝贵建议:第一,把握实践机会,锤炼教学真功夫。他强调要珍惜每一次上讲台的机会,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见习实习,还是寒暑假的社会实践,都要以实战的心态认真对待。“微格教室的模拟和真实课堂完全不同”,黄鼎汉校友回忆道,“孩子们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会突然让你措手不及。”他建议学弟学妹们抓住各种机会多接触真实教学情境,增强教育机智,这样才能在未来工作中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第二,要主动的参与班级和学校管理,勇敢尝试,锻炼综合能力。黄鼎汉校友以自己见习时和同伴们一起主动承担校运动会入场式策划的经历为例,说明了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的教育需要复合型人才,班主任不仅要会上课,还要具备活动策划、家校沟通等综合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见实习阶段就开始积累。

第三,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尝试。黄鼎汉校友引用杜威的“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强调要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他认为师范生要拓宽视野,多接触不同学科,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他也深情寄语母校:“希望杭师大能为整个江浙沪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培养更多优秀教师,也期待像我们一样的在职教师能常回母校看看,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

此次访谈不仅让实践小分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也为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黄鼎汉校友的故事,正激励着更多杭师学子投身教育事业,用热爱与坚守书写教育的未来。

(文/金晨希、徐谕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