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校友刊物
师大情缘
校史钩沉
廉洁宣传

徐文光

发布时间:2011-02-13 浏览人数:971

  

  

徐文光:一腔热情洒西部
——访我校优秀校友 徐文光
(张冬冬)
 
  那年,他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温总理的联系点,国贫县——通江县。由于条件所限,他与其他几个志愿者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在消息闭塞的山城,唯一的娱乐就是吃个火锅……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有一个人用自己乐观的态度、勤勉的工作,把自己的感情深深融入这片炽烈的黄色热土,为那里的孩子与百姓们一次次播下希望的种子,同时也印证着自己无悔的青春。
  这个人就是徐文光。
  【镜头一】在地处著名国贫县——四川省通江县内的通江县实验中学里,他忙上忙下,仔细检查每一台机器,查找故障。在这个“一碟咸菜就是一周伙食,一趟回家就是几小时山路”的偏远山区,校机房的30台教学微机中,能正常使用的竟只有10台。
  回忆起支教时光,徐学长眼里满是留恋,却还不忘打趣道。“我是2006年8月底到的四川,首个服务单位是通江县实验中学,那时候的我‘档期’真的很满呢。”刚到达学校,他就接手了原微机教师的全部教学任务和日常工作(打印材料,维护微机,管理机房)。有意思的是,由于学校教师的严重短缺,他还充当起了数学老师与班主任。当得知徐文光电脑技术了得,很多人都慕名过来维修电脑,于是免费上门服务也就成了他在通江的另一项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琐碎的微机维护工作,让初来的他忙得像个陀螺——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可他却丝毫没有因此而焦躁,因为身体的疲惫远不及来自心灵的震撼。当望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目睹西部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这种来自心灵的强烈震撼激发了他身上火一般的奉献精神。
  之后,在2006年11月,他被举荐参与通江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由于工作出色,他又被借用到宣传部,成了新闻中心的一名技术员。“那时候工作量和压力都是很大的,晚上2、3点睡是家常便饭,更多的是通宵。”在建门户网站开始的一个月,他总是加班加点工作,由于自身技术上存在不足,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不得不上网搜索资料,找办法来解决问题。网站在运行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许多对门户网站的修改意见,使得网站整体看上去更加协调、完善。“那年春节放假在家,我还是很牵挂网站啊,经常会通过电话与值班技术员商讨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
  【镜头二】“那天,他拨通团县委的电话,平静地说,我想把支教时间延长一年。他说,有的事情没做完,心放不下。”
  他的举动让大家很是诧异,可是他却平和地说,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之后的一年,他担任着通江志愿者06级班的班长一职,由于工作需要,服务单位转至通江县财政局,维护县财政局办公用微机和维护财政内网的网站。初到时,财政内网网站存在一些编码上的问题,而且之前多次要求网站制作公司修正未果。但是很快,他就找出了问题所在并将出错的部分予以改正。由于工作得到了认可,他还被主任特批,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对财政内网网站进行修改。在他的不断完善下,网站一改往日的单调枯燥,扩充了音乐、视频等娱乐性栏目。那个春节,他放弃了假期,留在单位值班。
  【镜头三】“没问题,我立刻处理下。”徐文光放下电话,目光炯炯,沉思着网站运行时出现的问题,崭新的胸牌在灯光下熠熠发光。
   如今身在温州的徐文光,心里始终放不下四川,“能为他们再尽一点力,我打心底里觉得开心。”平日里,他们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儿了,只要一个电话,徐文光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支教的特别经历教会他真正的幸福不是美的欣赏,不是生命的享受,而是无限的给予,和没有止境的奉献。从之前年轻气盛的毛头小伙到如今心态平和、心向感恩的有为青年,徐文光实现了华丽的成长与蜕变。或许,他没有扬名天下的美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伟绩,但他谦恭无私的博大胸怀与爱心化作绵绵细雨,滋润着巴蜀之地。
  
【徐文光】06年毕业于杭师信息工程学院,现工作于“温州捷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同年7月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奔赴四川通江县实验中学职教部服务。同年11月转至县委宣传部参与县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07年6月接手志愿者管理工作,8月转至县镇局参与金财网维护工作。08年6月协助县政府办公室,参与县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工作,7月服务期满,获得团中央颁发的银质奖章,8月获团市委颁发市“大学生志愿服务巴中贡献奖”,县团委“2007年度优秀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