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logo
寻访校友足迹

2018年暑期“寻访校友足迹”丨采访政治与社会学院96级校友郑英学姐

发布时间:2018-08-15 浏览人数:193


她把教育当成向美而生的事业

——专访96级校友郑英

“你若想观照神与美,先要你自己似神而美”。她说,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初见郑英学姐,干练短发,亲切微笑,平易近人,原以为身为全国优秀教师的她,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而当她走进政社学院院楼,认出教师照片墙有曾经的恩师时,她兴奋地用手机拍照留念;看见当年的毕业照时,她害羞笑谈照片上的自己“傻傻的”。又一次回到大学母校,她讲述了她曾经的求学经历和工作后的教学经验。

 

一、遇见杭师,缘起“六十元”

 

高考填志愿之际,学姐不太懂得如何填志愿,因为家中兄长去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费高昂,而读师范有六十元补贴,所以她毅然选择读师范。又因比较喜欢杭州,所以她报考了当初的杭师院(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简称杭师大)。郑学姐是缙云高中的96届学生,因数学成绩名列前茅而被同学们称为“数学皇后”,后以优异成绩来到了杭师大(文一路校区)。当她第一次走进仓前新校区时,她说现在的校区大气典雅,但还是更喜欢文一路校区,“这里只是经过,而文一路才是经历过”。

学姐记忆中最深刻的老师有两位。一位是朱晓鹏老师,他的课堂风格比较平和,同时他很适合私下对话问答的教学方式,通过同学们不断地提问,从而解答疑惑。他思维严密,教学严谨,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姐现在的教学中也带有神圣感与仪式感;另一位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金波老师,学姐笑谈金波老师当时是全班的偶像,每个人都非常崇拜他。他口才很棒,声音好听,人格魅力特别强。金波老师曾经说的话,她记忆犹新:“超市是面对面的关怀,面对面的爱。”亦如师生间的关系。那时的她就暗自敬佩:“如果以后我当老师时能够被所有学生维护,那真是我最美的名片。”

“做学识上的智者,做人格上的仁者”是学姐从两位老师身上获得的最大收获,现在她的教学过程中也呈现出了相似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她认为最适合给予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二、邂逅教育,春风化细雨

 

教育,一是发现,二是唤醒。在她工作第二年,刚当上班主任时,班里转来了一名叫伟伟的问题学生,他皮肤黝黑、体形庞大、一身横肉,当时的她心里非常没有安全感,她认为只有在放松、自由的环境里,智慧才会发挥作用。为了改变伟伟,刚上手班主任工作的她一路摸索,通过亲身实践,她把各种弯路、错误一点一点颠覆,最后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尽她所能,做到最好;通过家访,她深刻认识到:“原来有些孩子虽然看起来不值得被爱,但其实是因为缺少爱。”

当记者问到:“在一个孩子上花费太多的精力,无形中会对别的孩子造成了忽视,这会不会让他们产生失落感?”,她解释道,如果这个孩子的问题没有处理好,那么他对班级的破坏性会更大,足以把整个班级毁掉。所以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付出,更是为了整个班级。伟伟的事情对郑英老师后期的工作有了莫大的帮助,曾经这是一块巨石把她拦住,但她慢慢发现,伟伟的事情虽然在当时看来是绊脚石,但实际上是她在教育事业上前进的垫脚石。当时是磨难,现在是财富。

教育之法本于天性。在真正的教育中我们会发现有太多的具体情景,虽然没有办法用原先的固定定论去定义它,但教育有本质可循。

有个孩子的侧脸上有个疤,这是她很敏感的地方,所以她就用很长的刘海去遮盖。当她主动来找郑老师谈心时,出于谨慎,她大多是听其讲述,表面平静,实则内心紧张,为了等待一个契机:偶像。郑英老师灵机一动,便提到了自己的偶像是胡歌,他曾出过车祸导致毁容,但现在仍然积极面对生活,让学生明白“皮囊破了,可以用思想来填补”的真谛。

“问题的解决,尤其是教育问题,不能以破坏一种关系为代价来换取一种短暂的结果,否则便沦为短视。”她期望,自己今天所施的教育,会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美好时光,会被学生视为一份无比高贵的礼物而欣然接受,并成为他们一生的依恋和一世的拥有。

 

三、工作生活,点滴双全法

在教育工作上,郑英学姐善于与学生沟通,巧妙地与学生对话,孩子们在留言本上留言,她总是认真及时地回复,关注学生心理与情绪;她合理运用惩戒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认识、行为与情感上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她制定班级制度,并非干枯生硬,而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成长需要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她注重在教育细节上创新,认为名字是不可忽略的细节,开学初让每位同学讲述各自名字的缘由,将每位同学的名字串起来,赠予新同学一篇记叙文。

在生活上,学姐热爱工作,更爱生活。她说,“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她经常更换办公桌上的鲜花,装点办公环境;她热衷于打扫房间,简约有序的环境会使她感到惬意;她在每年5月20号都会为丈夫准备生日礼物——内容丰富的word文档,记录一年的点滴浪漫;她收集儿子的有趣言行,一条一条保留下来,当作温暖回忆;她细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处处精彩。

 

在学姐的家乡,几乎每家都用竹竿接来山泉,储在水缸里。父母告诉她:“不可以用手去搅,哪怕只是一两下水就不能喝了,要过一两天才可澄清。”使水浑浊很容易,而要使水澄清却很难。人心亦如此,那颗可贵的初心需要小心翼翼去守护方可存留。家人希望她报考公务员,但她在“红卡”(留杭的资本)有效期的最后一天,突然“转身”,成为一名老师。同时她的生日是9月10号,可见当老师于她,“是有缘也似有约”。在郑学姐看来工作本质是为了生活,她会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做一位有滋味的班主任;永远留心生活处处美好,用文字记录与丈夫、与儿子的点点滴滴。

人生路短,不重复地过每一天,发现各处精彩,便是收获。

1535524446601.jpg


 

个人简介:郑英,中学高级教师。连续7年同时担任   两个班的班主任,七年级新课标《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编写者,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感动杭城十大教师、杭州市首届模范班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教师博览》、《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全国做班主任专题报告300余场,著有教育类畅销书《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


记者:贾晓妍、陈子璇

采访对象:郑英

时间:2018年7月5日上午八时

地点:恕园21号楼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