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杭州师范大学“循师道,品师德”经亨颐教育学院“寻访校友足迹”实践活动小分队志愿者张宇航、孙畅,在杭师大诚园4号楼咖啡吧采访了王家祥校友。这位1945年出生的浙江省特级教师、学校教学督导,虽已年过八旬,谈及教育与音乐时,眼里仍闪烁着热忱的光芒。从1960年秋15岁考入杭州师范学校,到2025年4月卸任教学督导,65载与母校的羁绊、62年的教学生涯,让他的生命早已化作一段关于“传承”的教育旋律——这段旋律里,有恩师埋下的种子,有他播撒的芬芳,更有代代延续的教育温度。
求学启蒙:三束光,照亮教育航向
1960年,15岁的王家祥校友从杭州第四中学进入杭州师范学校(杭州师范大学前身),在文二路校区的校园里,三位恩师如三束光,不仅照亮了他教育的初心,更在他心里刻下了“教育者该有的模样”。
班主任徐浩老师的课堂,是“让知识活起来”的典范。春日绍兴的百草园里,徐浩老师带着631班、632班的学生,在菜畦与石井栏旁现场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本里的文字瞬间有了画面感,连路过的游人都驻足倾听。更让王家祥校友铭记的是,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在1961年时,鼓励他给六年级学生讲《武松打虎》,手把手教他提炼“一跳一闪一躲”的核心情节,还要求他写下详细教案。“从这以后,写教案就成为我毕生的一个功课,陪伴了我一生。”王家祥校友的话语里,藏着对恩师教诲的长久践行——即便后来站在大学讲堂,课前写教案的习惯也从未改变。
音乐的种子,在顾西林老师的“严与爱”中生根。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顾西林老师虽已退休,仍每周指导民乐队。她留着短发,神情严肃,却会在学生衬衫扣子没扣好时默默提醒,更会亲手为学生缝补破旧的帆布腰带。初学二胡时,王家祥校友因技艺不熟练,被顾老师在乐谱上盖了个“三脚猫”的蓝色图章——这个由周大风先生雕刻的图章,成了他“学要扎实”的终身警示。“她清理女生宿舍堵塞的厕所时,那种担当让我明白,教育者的示范从不在言语里,而在行动中。”
而张先庆老师,则是带他走进音乐世界的引路人。这位曾在部队文工团担任歌唱演员、后任浙江电影制片厂音乐编辑的教师,像母亲般关怀学生:寒冬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买衣物,深夜主动到琴房指导学生练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想尽办法借来台式录音机,让“音乐零基础”的学生第一次真正领略了音乐的美妙。2023年,78岁的王家祥校友带着新出版的《音乐教学名词解析》看望92岁的张老师,后记中“让额头上的五线谱奏出青春的旋律”一行字,道尽了师生两代人的音乐教育情怀。张老师于2024年初离世,享年93岁,这份师生情谊却成了王家祥校友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教坛践行:双桨并济,划出美育天地
“教学是左桨,科研是右桨,爱心是航向。”这是王家祥校友在62年教学生涯中凝练的“双桨理论”,而他的每一步实践,都在生动诠释这一理念。
1963年毕业后,王家祥校友被分配到杭州解放小学,同时担任六年级数学和“唱歌”教师,彼时音乐课因缺乏乐器和录音机,课堂上“除了唱歌还是唱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他组织爱好音乐的学生成立宣传队,用有限的条件呵护孩子们的艺术兴趣。但比起培养专业人才,他更在意的是像徐浩老师那样“教孩子做人”。在小学任教的 17 年里,他注重启发式教学:有学生问“鱼为什么不会沉下去”,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如果不会游泳掉进水里,你最想要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鱼鳔像救生圈”的结论。这种“不灌输、重引导”的方式,后来成了他教师范生的重要经验——王家祥校友的这种教学方式方法一直持续到今天,他从第一份教师工作起,便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应该是启发式的,让学生主动思考的,而不是灌输式的。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悟:“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说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本质上是唤醒和鼓舞。”
1980年,王家祥校友回到母校任教,面对的是一批“初中三年没正常上过音乐课”的师范生——有考生考学时只会唱应考的那一首歌。他从基础抓起,对有特长的学生倾心指导,更把“爱的教育”融入师范课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用顾西林老师“三脚猫”图章的故事鼓励他们“不怕慢,只怕站”,就是说,你学习的慢没关系,但要是停止了就不行了,以此来帮助师范生建立专业信心。在教学实践中,王家祥校友始终坚持科研。在中师任教期间,他与艺术部教师共同创建全省第一个多媒体数码钢琴音乐教室,将现代教育手段融入课堂;他注重音乐教育实践,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考察交流,多次与德国音乐教育专家合作讲学,借鉴奥尔夫教学法推动音乐教学改革。他承担浙江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建设子项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艺术类特色课程群建设》等多项课题,发表《刍议音乐教学的创造性原则》等论文十余篇,真正践行了“以教助研,以研促教”。因其卓越的教学能力,他荣获杭州师范学院首届“教学十佳”称号,成为学生眼中“充满激情、风趣生动”的良师。
美育深耕:琴键之间,传递美的温度
一架手风琴,见证了王家祥校友半个多世纪的美育坚守。他曾担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会长30余年,在手风琴演奏、教学与教材建设中,始终围绕“服务教学”的核心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 ,他凭借钢琴基础自学手风琴,让这一便携乐器成为“流动的音乐课堂”——在小学课堂伴奏,登上电台、电视台演奏。在师范课堂上,他教师范生用手风琴“用音乐吸引孩子”的本事。他编写《手风琴演奏基础》时,将教学实践融入其中,成为师范学校及社会爱好者所喜爱的教材。此外,王家祥校友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师资人才,在师范教育中,他尤其重视“把讲台经验传给未来的老师”。作为杭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人选”导师和“浙江省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研中心”组长,他常深入小学课堂听课,再把一线案例带回师范课堂,强调“师范教育要扎根基础教育土壤”,组织开展师资培训活动,担任培训课主讲教师。在他的指导下,尹丹红、徐慧琴等老师成长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多名教师在全国、省、市音乐观摩教学和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得优异成绩。
寄望未来:让美融入每一寸教育土壤
“人生的意义,是人们赋予它的”王家祥校友说,自己最幸运的事,莫过于把“当老师”这个职业和“爱音乐”这个爱好,变成了一生的事业。如今,他的学生们已遍布杭州乃至浙江各地,像当年的他一样,在小学课堂里弹着琴、唱着歌,播撒着音乐教育与爱的种子。
谈及美育,王家祥校友有着深刻的认知:“美育不是艺术教育的专属,它藏在生物课的花朵结构里,藏在物理课的彩虹折射里,藏在教室书架的整齐排列里。”他强调,美育的核心是提升审美的品味与能力,应渗透在所有学科和教育活动中,“是对人格塑造、人格素养的必备价值”。
他曾在德国特教学校见到一幕:老师引导智障儿童将颜料滴在布框上,制成独特的手帕。“孩子们看着色彩晕染时的笑容,就是美育的种子在发芽。”那一幕让他明白,教育的幸福不在于“教出多少天才”,而在于“让每个孩子触摸到快乐与美”——就像徐浩老师带他们在百草园上课,顾西林老师为学生缝腰带,张先庆老师深夜留灯,这些细微的美好,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旋律。
如今,80岁的他仍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他寄语学子:“要不断学习,向课本学、向老师学、向社会学,更要学会独立思考。但别忘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 ——爱学生,爱讲台,爱这份能点亮别人的事业。”他期待杭师大能持续创新教育理念,形成特色育人模式,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尤其盼望经亨颐教育学院能涌现更多杰出校友,让“课堂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继续传承,让母校的教育火种,在更多地方燎原。
采访尾声,咖啡吧里仿佛回荡起悠扬的旋律。那旋律里,有15岁少年初入学堂的憧憬,有30岁教师站在讲台的热忱,有80岁师者回望生涯的从容——这是王家祥校友62年教育人生的写照,也是一代代杭师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接力与传承。而那旋律的底色,始终是三位恩师传给他的温暖,和他传给学生的爱。